施冬妹:用指尖描绘姑苏繁华,山花奖得主带你领略红木雕刻之美

发表时间: 2023-09-26 22:32

柔美典雅的吴门繁景,惟妙惟肖的人物雕绘,简约精湛的明式家具……

今天(9月26日),《江南造——施冬妹红木雕刻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忠王府开幕。

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得主施冬妹携《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巨制及51件新作亮相,带大家进入红木雕刻的艺术新空间。


施冬妹向苏博捐赠红木雕刻《滴水观音像》


开展仪式上,施冬妹将《滴水观音像》浅浮雕精品捐赠给了苏州博物馆,以丰富博物馆馆藏

据悉,这是苏州博物馆近两年来举办的首场红木雕刻艺术个人专展,也是施冬妹从艺以来在家乡苏州举办的首场个人专展。

现场观展者纷纷惊叹:指尖雕刻的盛世繁华,不止“惊鸿一瞥”!更有背后的平凡匠心和文化传承。


开幕式现场


指尖雕刻的盛世繁华

不止“惊鸿一瞥”


《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让姑苏繁华尽收眼底,令人一见倾心;大叶紫檀《群仙贺寿》,捧出了群仙赴蟠桃会为王母贺寿的仙气飘飘,人物灵动传神;简约精美的明式家具在一众展品中也是别具一格……


《姑苏繁华图》 红木雕刻


下午3点,苏博忠王府的四面厅内就挤满了前来一睹为快的市民。大家时而驻足停留,时而凑近细观,时而小声品议,感受着红木坚硬、细密、醇香的自然美感和生命力。

好的作品,能让人心生欢喜,引发情绪共鸣。”第一眼见到《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爱好收藏各类木雕艺术品的90后小伙林伊,即便已经饱览了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木雕艺术品,还是有了“小确幸”,对着《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他足足怔愣了几十秒后,走走看看停停,甚至凑上前抚摸、感受,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你可以看到水牛身上的毛发在闪闪发亮,可以看到树丛,凹进去以后还有画面和线条;船上的桅杆、桅杆上的缆绳、钓鱼竿、钓鱼线,该细的地方细,该粗的地方粗,粗细协调;水纹的处理也是虚实结合。”林伊说,“非常细腻,处处见功底。”

收藏爱好者林伊观看展览


鉴赏红木,林伊有他的妙方。“我看红木,从来都是从‘反面’看。”林伊告诉记者,“如果匠人能把红木的‘反面’当作‘正面’一样做,这种精工,就值得钦佩。”

林伊坦言,这样的作品会让人对创作者心生好奇,背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灵魂。

与普通市民的感性认识不同,专业观众的“感官”则更偏理性。

“如果把《姑苏繁华图》纸本画作与今天展出红木雕刻作品对照起来看,就能看到红木作品创作中的很多巧思。”青年书法家曹轶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它是虚实结合的。”


青年书法家曹轶群接受采访


曹轶群认为,《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师徐扬所描绘的姑苏市井生活图,画作本身是相对写实风格,但毕竟还属于中国画的范畴,它更多地利用了平远法展现山川、建筑、人物。而红木巨作,运用了大量的圆雕、浮雕,是雕刻艺术的范畴。要把二维的景象三维化,它需要吸收一定的西方透视关系,这样才具有合理性。用透视关系、用不同的刀法来表现中国画中的皴法、墨法,这是需要花很多心思和巧思。

江苏省文联顾问、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国欢,第一次见到《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时,曾大呼两个“出乎意料”。


江苏省文联顾问、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国欢接受采访


时隔六年,陈国欢再次见到它时,感受有“同”和“不同”。

“相同的是,它同样精彩。不同的是,通过几年的沉淀,作品显得更加安静、温润了。从色彩、光泽来看,它比原来更沉稳。”陈国欢表示,从艺术价值角度来说,它是经典绘画转化成雕刻工艺的经典之作,是材料与工艺结合的代表之作,是极具真情和匠心的精品之作。

“这个作品真的是可以传世的经典之作,我把它理解为一种现象。”陈国欢解释说,它把传统的文化跟当代的时代气息结合起来,在艺术价值上面也非常值得研究,足见它做的时候是用真情、用匠心来投入。


坚硬温暖的红木

包裹着生命力盎然的匠心


就像大家说的那样,“这是用了真心和巧思的作品”“作品即人品”。施冬妹的作品背后,包裹着生命力盎然的匠心。

《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的诞生其实“一波三折”。

这件巨作是施冬妹及其团队耗时整整11年时间花费数万工时,耗材45吨红酸枝、25吨紫檀,采用与清代徐扬《盛世滋生图》原作3比1之尺度再现而成。

全作品分由19幅构成,作品总长40.47米、高2.13米,运用了苏作传统的浅雕、深雕、镂空雕、立体雕、圆雕、立雕、平面雕、阴雕等技艺,雕刻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类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文化场景10余处……雕刻出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


开幕式现场


无数个日夜,施冬妹每天跟匠人们一起,她调侃自己像个“巡逻警察”,哪里有问题,她就眼尖得“一针见血”地指出,时而还跟师傅们“吵架”,争论“一刀一刻”的深浅,或是人物一颦一笑的层次。

事实上,繁杂的吴中风物都要雕刻于木面,难度可想而知,光是一根细小的枝丫就得雕镂上百刀,一个小人就要刻上5到6小时。

为了用精工细作呈现姑苏盛世,施冬妹不断筛选木工工匠,团队换了一批又一批,最终才找到了“心往一处使”的默契。


“山花奖”得主施冬妹接受采访


施冬妹认为,雕刻不能急于求成。速度过快,木材容易开叉;雕刻瓦片,就得像盖房子一样,一片片推进。不仅雕刻见真工,打磨也是极其费工夫,打磨一块板通常要花上一年时间。

但现实又让人矛盾。“每天只能搞定豆腐干大小,我是既欣慰又着急。”欣慰的是,慢工出细活,作品越磨越有形;着急的是作品创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拖一天就多一天的消耗。

市民观展现场


没钱的时候怎么办?“东挪西腾。有段时间父亲生病,加上作品创作方面的压力,在一次家庭团聚的时候,居然在众人面前就嚎啕大哭起来,那个时候我还不到40岁。”施冬妹说,“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不要紧,就算头破血流,也决不回头。”

因了执着、坚持和细腻,红木雕刻《姑苏繁华图》耗费45吨红酸枝、25吨大叶紫檀,成品中丝绸、染料、粮食、金银铜铁器、珠宝玉器等小件应有尽有,树木、瓦片等图案难以计数;底座设计成“五福捧寿”,共有76只狮子,托架雕刻莲花,有着满满的美好寓意。


热爱可抵岁月长

“江南文化”汇聚汩汩创作源泉


事实上,从策划设计、聘请工匠、选材购料,到艺术构思、精雕细刻等等,她克服了重重困难。

可施冬妹并不是天生的艺术家。她原本是苏州山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门外汉”成了“山花奖”获得者,施冬妹自己也说不清这其中的缘由。她只说,“一切源于内心的真欢喜”。

只因一抹乡情、一份喜爱,萌生了一个文化梦。于《姑苏繁华图》如此,于红木雕刻亦如此。


部分展品


“第一次见到朋友送的《姑苏繁华图》,我就心生欢喜。至今还记得当时长卷铺了整个长廊的震撼。”施冬妹说,“有缘的是,徐扬原作的起点就在灵岩山的山前村。”

施冬妹是山前村人,在灵岩山下长大,父亲是匠人。从小耳濡目染,她对寺庙里的雕刻,甚至灶头上的纹理都“细细研究”。见到《姑苏繁华图》,乡情与原作产生碰撞和共鸣。纯粹、朴素甚至冲动的创作灵感,就成为文化自觉的源泉。

从描摹开始,点滴成长。直到在后来的作品中,她逐渐走出描摹,有了更多的原创。

大叶紫檀《群仙贺寿》、缅甸花梨木嵌大叶紫檀《三百罗汉图》等都是原创作品。正在加紧创作中的《鹤鹿同春》、《八道乘图》等也即将完工。

“我现在再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就会在脑子里先构图,有时也会动笔画一画”,施冬妹说,“记录、传承和创新江南文化及苏州文脉,都是工艺美术的使命;反过来这些文化也是红木雕刻创作的汩汩源泉。”

“我要感谢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才有我们的作品“,施冬妹说,”艺术就应该记录时代,与时代共成长、共分享。也希望这份记录能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信。”

施冬妹是这么说的,也是如此做的。就像三年前,她将《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搬上创博会,与大家共享;今天,她将《滴水观音像》捐赠给苏博一样。


《姑苏繁华图》红木雕刻


正如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所说,雕刻是一项减法技术,而要成就艺术巨作,切削去料的不仅是繁杂的枝枝丫丫,更多也是最难的恐怕还是要减去私欲和诱惑。

从这个意义上讲,雕刻的过程也是克己、修心的过程。施冬妹就是这样一个人,动机单纯、思想纯粹、目的简单,只是想把作品做出来。

陈国欢也希望,施冬妹能够继续保持初心,用心用情地走好创作道路,创作出更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


艺术家简介:施冬妹



施冬妹,女,1968年生,江苏苏州灵岩山下山前村人,又名“冬梅”,自号“稗珠园主”,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

出身匠人世家,自幼醉心红木雕刻艺术。在近二十年的木雕生涯中,她追求极致的完美,坚持“把家具当艺术品做,把商品当自用品做”的理念,木雕精品层出迭现。

近年自创“姑苏繁华园”红木雕刻艺术馆,陈列有《百狮大地屏》《罗汉雕刻长卷》等180余件大型红木雕刻以及宫廷陈设、清式明式家具和佛教题材的艺术精品。用时十一年创作的大型红木雕刻《姑苏繁华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展览信息


展览信息

江南造——施冬妹红木雕刻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23年9月26日-2023年12月24日


展览地点

苏州博物馆本馆太平天国忠王府四面厅

姑苏区东北街204号

部分作品展示


大红酸枝《博古架》

大叶紫檀嵌瘿木《灵芝纹圆转台》

大叶紫檀《十八罗汉》

大红酸枝《弥勒佛》

大叶紫檀《二十四孝图》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