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六堡茶产业:了解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发表时间: 2022-11-11 12:00

六堡镇,古称多贤乡。其地产茶的记录可推至清初,其后同治年间编修的《苍梧县志》复有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而不变,产长行虾斗者名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


进入晚清以后,在“下南洋”华工日常需求的推动下,六堡茶的出口贸易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期。至二十世纪初期,六堡及周边地区茶树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当地所有人家几乎全都参与到了六堡茶的种植与制作当中。



而出口外销形势更为火热,“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


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直至1935年,广西出口六堡茶类茶叶达到1128.95吨,是为广西茶叶出口最多的一年。


▲“兴盛庄”茶票模板的拓片(记者 杨麦/摄)


进入民国后,六堡茶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出口势头,其时“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 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


民国十五、十六年间(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到了1930年至1937年,六堡当地每年的收茶量达到了10多万斤。


这使得六堡茶产业在抗战爆发前达到了一个高峰,其时“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六堡茶当收成时,粤商在合口圩设庄收买,再烹炼制成茶饼,甚为精制,熬而饮之,味与普洱同,年产约50万斤”。


▲梧州茶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起的木板仓库至今仍在使用


抗战爆发后,随着出口渠道的逐渐断绝,六堡茶产业陷入严重的低迷状态。“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1945年)面积750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省政府组建茶叶改进工作组深入六堡茶产区,着手重振六堡茶,通过进行茶园改良,推广科学的耕种方法种植新式茶园,使六堡茶产业逐渐得到恢复。


“自解放后至1951年,茶叶产量逐渐增加……在五堡、六堡的五个乡中……茶农人口12893人,茶地面积约16000亩,年产量约80万斤。”到了1953年,苍梧县六堡茶产区的产茶量已经达到9024担。


▲现存上世纪七十年代销往马来西亚的六堡茶


1954年以后,由中茶梧州支公司代表国家对茶叶进行统购统销,并委托供销合作社收购六堡产区的茶叶,运送到新成立的梧州加工厂。


当其时,六堡茶收购价为每担(合100斤)65元,青茶为72元,其时稻谷每担仅售10元左右。是年苍梧全县产茶883660斤,而且六堡茶开始实现工业化生产。


随后,六堡茶产区加强对茶园的种植和管理,以及制茶工艺技术不断进行改进,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20世纪70年代六堡公社茶场的技术人员在查看茶树生长情况


同时,担负工业化生产任务的中茶梧州办事处加工厂在1956年改为广西省梧州茶厂后,也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革新,实行高压焗堆办法,对六堡茶进行精制深加工。


随着六堡茶种植、采制和制作工艺的全面优化,产销量开始逐年提升,1956年全广西收购六堡茶达到了3120吨。


▲1956年,梧州茶厂职工在车间旁留影 (图片来源于梧州茶厂)


【注】以上文字内容摘自书《六堡茶大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馨提示】

想要快速起步、全面学习六堡茶,

请关注“六堡茶微刊”同名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