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文化象征——汴河虹桥篇

发表时间: 2019-09-20 11:36

揭秘《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文化象征——汴河虹桥篇

清明上河图》虹桥局部描绘

一千年前,北宋写实派大画家张择端,通过流传至今的旷世佳作——《清明上河图》,将一幅用工笔精心描绘的、古老而又繁华、立体而又迷人的宋代市井生活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通览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汴河虹桥”一段则无疑是构图的中心和着力表现的高潮。

举目望去,只见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横亘在滔滔碧波之上,桥上车马喧嚣,行人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百舸争流,汴河中满载粮食、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大船穿梭往来……好一派公元11世纪全球首屈一指百万级特大城市的盛世繁华、旖旎风光。

这幅家喻户晓、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不仅写实性地反映出宋代城市经济的发达盛况,也给后世留下大量珍贵的形象史料。譬如中国古代桥梁建造史上的匠心杰作——汴河虹桥。

1

汴河虹桥究竟长啥样?

《清明上河图》留下了早已绝迹汴河虹桥的珍贵实物形象,而历史文献的考证,使后人可以了解到北宋市井长卷中,所勾勒出的这座“叠梁拱桥”之有趣来龙去脉。

虹桥所在的开封,因在春秋时曾是梁国都城,故名“大梁”,此后战国魏国、五代后周、北宋王朝均建都于此,号称汴京。公元11世纪前后,汴京已是人口过百万、空前繁华热闹的超级城市。

隋炀帝开通运河后,舟船通过汴河可以直达江南扬州,带来了无限商机和繁忙贸易。

有宋一代,开封之所以能成为 “八方辐辏,四面云集”的国际大都会,究其原因离不开这条舟楫之利、烟波浩瀚的汴河。它通过大运河把中原和江南密切联系起来,使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得以源源不断地运进汴京。

史载,彼时仅粮米一项,每年由汴水漕运到开封,就达八百万石。汴水堪称是宋都开封的一条名副其实的生命线、“运输大通道”。

“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东京梦华录》)

当时汴京桥梁为数极多,虹桥无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

“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曾亲临汴河虹桥的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其形制有过准确、生动的描写。他称:自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

古都开封夜景

2

汴河上为何会出现构造奇特的虹桥?它又是谁建造?

流经开封的汴水原是引黄河之水,后来引洛水;在洪水季节,水流湍急。北宋初年,汴河上曾建有多座柱梁桥和浮桥,然而由于漕运繁忙,满载物资的大船与大桥相撞的事件屡屡发生,令宋真宗一时颇为头疼。

《宋会要》记载:“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陈留有汴河桥与水势相戾,往来舟船多致损。”

“五年,京城通津门外新置汴河浮桥。未及半年,累损公私船经过之际,人皆忧惧。寻令阎承翰规度利害,且言废之为便,可依奏废拆。”(《宋会要》)

水面通航和桥柱的矛盾,不论近代和古代都一定程度存在。唯有河中不设桥墩,向大跨度发展,方可免除船桥相撞之患。因而当时的学者因势利导建议造“无脚桥”,便成为京师“天字一号”重点建设工程。

据《宋会要》记载:“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初,内殿承制魏化基言,汴水悍激,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此桥木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诏化基与八作司营造。至是,三司度所废工逾三倍,乃请罢之。”

魏化基提议的“无脚桥”没有建设成功,因此可以断言《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不会是魏化基所献的桥梁形式。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录:“青州城四面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年间(公元1032-1033年)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巨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陈希亮守宿,以汴桥坏,率常损官舟,害人命,乃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汾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希亮知宿州,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宋史・陈希亮传》)

当时汴河改道流经宿州(今安徽宿县),陈希亮借鉴、升华青州经验,建造了一座横跨汴河的“飞桥”桥成效果非常明显,宋仁宗下诏褒奖,并令“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

可见,北宋在宿州汴河段营造虹桥乃是陈希亮的成功首创,但在开封汴河段的虹桥建造者应该是另有他人,遗憾的是未载入史册。

由于虹桥很好解决了洪水毁桥、商船通行不悖的技术难题,短短数十年,虹桥营造技术推广到了全国广大地区。

宋代的营造法式

宋仁宗赵祯画像

3

宋朝的汴河虹桥有多长?有何突出的建造特点?

01 横亘在汴河上的虹桥有多长?这无疑是大伙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由于大画家张择端以忠于现实的写实手法,合乎透视的原理,画出这座木桥。所以桥的长度也可以根据人物等比例大小科学推出。

虹桥上栏杆是宋代勾栏特有的做法。扶手是一根通长的“寻杖”。寻杖以下为盆唇、蜀柱和地袱所构成的框架。框架束腰,只是简单的二根横术。每根蜀柱上置上下复斗璎项。为了增加木杆的可靠性,在每根蜀柱、盆唇底上,用斜木住。全桥只有桥头两端各有两根望柱,也即作为八字折柱。桥每边八字折柱至八学折柱中间,共有蜀柱二十三根。

从栏杆上靠着的人数看来,每二蜀柱间有二人挤得较紧,估计约宽80厘米。由此便估计全桥八字折柱至八字折柱间约长19.2米。

02 汴河河道有多宽?《宋会要》记载“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马元方请浚汴河,中流阔五丈,深五尺。”由此推算汴河宽约16.5米,虹桥较之河道宽约2.7米。

“大约汴舟重载入水不进四尺,今深五尺,可济漕运。”(《宋会要》)

彼时疏浚后的汴河水深五尺,航运的船只可以轻松地穿桥而过。

汴河成为交通大动脉之后,北宋政府一直非常关心汴河的畅通。如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汴水决浚仪县,宋太宗不辞苦辛亲自亲临现场视察,群臣一再劝其回宫,他却坚持道:“京师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宋史·河渠志》)

史载,当时通过汴河输入汴京的物资数量之众,俨然到了无法计数的天文数字。

“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之宝,不可胜计”。 (《宋史·河渠志》)

宋朝虹桥之上的交通相当繁忙,并且车辆的载重不轻,换成现在重量单位,可以确保一辆3吨左右的轻型卡车顺利通过。

“东京搬载车,大者曰“太平”,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板壁前出两木, 长二三尺许,驾车人在中间,……可载数十石。”(《东京梦华录》)

清明上河图

03 汴河虹桥的巧妙结构。宋代的虹桥不仅在运用力学原理方面具有独到特点,而且在建筑结构和形制方面颇具鲜明民族特色。

拱桥主要部分是用两组拱骨系统,一组为三根长拱骨,另一组为两根长两根短的拱骨架排比而成,每两根拱骨端搁于另一根拱骨中部的横木上。整个拱是立体的结构,单独以一片拱架是不能建立的,至少须两片拱架,用横木联系起来。横木除了起联系的作用外,同时是拱架构成的主要部分,且起横向分配的作用。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桥的正面,有五长二短的七根拱骨。最中间一根的中心,便是栏杆的中心蜀柱,横木的顶端,为了防雨,都钉上了挡水板,饰以虎头。

反观大桥的底面,可以看见最外面是根拱骨,然后是每二根一组,用绳捆扎。这绳子捆扎的形势,在桥正面,每根拱骨中心都有。这样一组一组排比过去,上面钉上横向桥面,装上栏杆,铺上路面,便构成完整的桥梁。

虹桥苗条轻盈的木制结构,使之与沉重拙朴的石拱桥相比,显得优雅、自然和富有情调;采用的“叠梁拱”巧妙结构,使其桥底一眼望去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桥正面拱骨中段由兽面装饰,使其枯燥的线段有了停顿点和庄严的皇家风范;整个虹桥饰以丹艧,配以朱红油漆刷饰的勾栏,既有物理防腐作用,也与河岸、街面鳞次栉比的朱红屋脊互相呼应。

虹桥色彩鲜艳地突出在汴河之上,成为《清明上河图》中观之难忘的标志性一景。

让人惊叹的是,一千年前汴河虹桥优美的造型,实现了与周边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

从《清明上河图》看此桥,正如宋代汤鼎《汴京云骥桥诗》所云:“桥头车马闹喧阗,桥下帆樯见画船。”

桥下是过桥商船舵手正在全神贯注、表情紧张地控制方向,引船过桥;桥上则是休闲放松熙攘的商贩和路人,生气勃勃的市井气息在虹桥的烘托下愈发热闹生动,而汴河虹桥别致的形态、鲜艳的色彩不仅融入到了最平常的生活场景之中,还为这繁华的市井生活平添了一抹瑰丽的亮色。

汴河虹桥采用的叠梁拱是中国特有的桥梁形式,在世界其他各地未见,其结构精巧合理,形式美观,造价经济,安装方便,乃是宋人对桥梁建造的一大杰出贡献。设计巧妙的汴河虹桥,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别具一格,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4

宋代为何重视桥梁设计建造?

01 商贸发展的需求使然。宋朝陆路交通繁华,河道船运发达,对形成立体交通的桥梁建造,提出了时代的迫切要求。

当时,北宋都城汴京成为全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市区面积达193公里,11世纪末人口达到百万以上,每年消耗粮食高达600万石,史称“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汴河岁运江准米三百万石,(豆)一百万石。至道初,汴河运米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初至七百万石。”(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宋朝商业贸易对国家的贡献之大,远超常人想象。譬如大宋最繁荣的宋仁宗当政时期,某一年的商业税收居然高达匪夷所思的2200万贯(2200万两白银)。

文献记载当时京师汴河上的修建的虹桥等桥梁有13座之多,确保了舟船和车马通行的方便。宋代周邦彦《汴都赋》中形容汴运之盛。

“自淮而南,邦国之所仰,百姓之所输,金谷财帛,岁时常调,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錔。”

02 科技进步因素。宋代科技发达,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中国古代蜚声世界、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多在此间形成和应用。

公元11世纪后期,中国人是丝绸、茶叶、瓷器、造纸和印刷领域的大师,指南针和火药自不待言。……艺术、科学和工程蓬勃发展。桥梁和宝塔处处涌现。(马特·里德利《理性的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正是科技的空前进步,为当时的桥梁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直至今天,中国保存完好、蜚声中外的四大古桥中,宋代就有洛阳桥和广济桥,占到了半数以上,宋代科学技术之发达、贸易往来之繁盛、桥梁建造水平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宋代的大船

03 政府奖励的正向催生作用。有宋一代,政府对桥梁建设十分重视,在各种形式的桥梁领域中都卓有建树。一有好的建议即采即用、做出成绩,当即“赐缣”(细密的绢)、“降诏褒美”。像北宋的陈希亮因为在汴河上成功首创虹桥,更是受到了皇帝的表彰嘉奖,官至工部侍郎。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便有蔡襄的洛阳石桥,唐仲友的中津浮桥,牢城卒子的木拱虹桥等形式多样、功能不同的桥梁,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尤其是《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虹桥的“横空出世,精彩展现了宋人9世纪前全面领先世界的高超桥梁营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击节赞叹。

参考书籍《宋会要》、《宋史》、《东京梦华录》、《中国古代桥梁》

宋代营造的广济桥

宋代营造的洛阳桥

宋朝是一个科技发达、商贸易空前繁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