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新方式:郑福年教授紫笋茶炒茶技艺

发表时间: 2020-06-19 18:02

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字印刷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传统的舞蹈、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慢慢走向消亡,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怎样让这些有意义的遗产代代相传,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各个国家、各个地方都在采取不同的方式,目的都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能够找到合适的传承方法。

2、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笋茶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简介

长兴紫笋茶,或称顾渚紫笋茶,产于浙江省长兴县,由于制茶工艺独特、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故得名为"紫笋茶"。

1200多年前,唐代的陆羽就在《茶经》写道:"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因紫笋茶质量好,顾渚紫笋成为大唐帝国的贡茶。

湖州刺史张文规在《湖州贡焙新茶》诗曰:“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铀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湖州紫笋”指的就是湖州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贡茶。

为了进贡茶叶,朝廷还在现在的长兴县修建了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位于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侧的虎头岩。 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

它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是有史可查的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工场。

长兴紫笋茶非遗传承人郑福年

制作紫笋茶,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其制作经分拣、摊青、杀青、回凉、初拣、复炒、复回凉、复拣、初烘、复烘、贮香、品验、包装等14道工序。

制成的极品茶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沸水冲泡,芳香扑鼻,汤色清朗;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观之楚楚诱人,尝之齿颊甘香,生津止渴,回味无穷。

1982年、1985年、1989年,紫笋茶分别被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评为全国名茶;

1999年在北京国际农博会上获名牌产品;

2002年紫笋茶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2006、2007年两次获得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郑福年在炒茶

长兴县水口乡59岁的村民郑福年,10多岁便跟随父亲走上了紫笋茶制作之路,成为紫笋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几十年来,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现代紫笋茶的制作技艺,还潜心研究和恢复古代特别是唐代茶饼制作工艺,将传统制茶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

2017年,郑福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长兴县申报的紫笋茶制作技艺(传统技艺),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3、非遗传承妙招,郑福年进校园教孩子们炒茶

紫笋茶的炒作技艺怎样让更多人了解?怎样传承?

紫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福年有妙招。

2020年6月19日,郑福年受长兴县水口乡中心幼儿园的邀请,到校园教孩子们炒茶。

茶乡的娃娃们跟着郑福年爷爷学习闻茶香:

郑福年教孩子们闻茶香

郑福年教娃娃们学习手工揉茶:

郑福年亲自示范揉茶技术:

郑福年教娃娃们手工炒茶:

郑福年向娃娃们示范手工炒茶:

茶乡的娃娃们学炒茶可开心了。

孩子们在开心快乐中,了解了紫笋茶的制作工艺,在心中播下了对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的种子。

4、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把非遗知识向娃娃普及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让娃娃们从小就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的热爱在心中潜移默化,将来长大了有可能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