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春:石头里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3-04-16 22:20

从小在古塞上津天子渡口长大的杨世春,光着屁股脚板就在金钱河里摸鱼捉虾,常与河里的石头密切接触,长大后自然而然爱上了奇石,玩起来如醉如迷,有爱石如命的痴情。

把特长变特色,为奇石贴上文化标签

他长期坚持写作采风,与作家贾平凹是出名前的相识,相距不过百十公里,受大师影响,在县里也自成一方名家。杨世春在上津镇二中当语文老师,毕业班班主任,以传道授业为生,后来转行到县政府办工作,当政府办督导室主任,文联主席,文体局副局长,作协主席等,因业绩出众加入了中国作协和民协,所著《上津男人》《上津故事》《天佑郧西》等深受读者所爱。他热爱文化体育事业,尤爱篮球运动,练就下河淘石真功,户外活动耐力强,抱石气力大。加之有丰富的赏石文化底蕴,入行便是内行,开局即是开馆。十几年前就在上津古街上开了第一个汉江奇石馆,母亲成了他的帮手。

把休假变锻练,练就吃苦耐劳的体魄

他把休假变锻练,只要有时间就上山下河去捡石头淘石头,练就了吃苦耐劳的体魄。早年三官有三十余家矿山企业,出产多种山石。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去三官矿山捡石头,一年进山几十次,石头收了十几方,现存一个的重晶石牛首重达500公斤。新常态下县里转型发展,决定关闭了矿山,全面实行禁采,山上也捡不到石头了,他就下汉江,上下一百公里的河滩布满足迹。十余年来从未间断,捡石上万余个,行程上万公里,花销不下几十万元。

把梦想变现实,筹建石馆作交流平台

把梦想变现实,筹资建石馆作为交流平台。他利用早晚时间打理石头,分类存放,形成了自己赏石特色:一是山水人文画区,以汉江水墨石为主,牛郎织女,青牛出关,太极图,一带一路最为突出。二是生肖动物石,共有6组,分山石,水石,画面石,象型石,且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三是瓜果田园石,多达一百枚,体现田园风光,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四是山石穿石区,量大形异,有鲸鲨,大肚鱼,天书,伟人,米黄玉,旱水晶等美石,也是郧西地方特有稀少品种,肩负着山石走出去的重任。五是禅石佛石专区,一看就惊喜,感觉怪怪的,奇奇的,艳艳的,空空的,有禅味佛性。

起先他将石头放在家里,去参观过几次,地下桌上,沙发左右,窗台上柜子里到处都是奇石,家人很支持他,主动拿出多年积蓄,买下两个地下室放石头,挑担也将自己的车子转让给他作交通工具,实现他玩石捡石梦想。

把书石当事业,做文旅开发的守望者

把书石当事业,有机融合,一体珍爱,相得益彰。杨世春节衣缩食,吃穿不讲究,却舍得在购书盘石上花本钱,平时坚持写作编书,属郧西高产作家,是上津文旅开发的守望者,郧西文化提档升级、文物保护的践行者,号称上津男人和古城遗老。许多灵感来自石头和大山大河大江孕育,以及大自然独特地域文化的薰醄。经常抚摸石头,同石头对话,借石壮身,以石提神,搬石振气,把石生灵,养成敢于说真话实话的作风。在政务督查时,有泰山石敢当精神,敢于碰硬较真,良好的职业操守是他玩石的最大收获和养正品行。

把奇石当伙伴,提升自己眼力和境界

奇石是伙伴,不愿分离,以收藏为主,好石头不舍出手。他边捡边玩,不断提升自己的眼力和境界,一边捡一边放生,对时过境迁的石头及时回归自然,该送人的送人,及时舍弃。上次小区改造时,淘汰了一大车石头。对好的石头,只要看中了就舍得买进,学会网购,电商交易,方便快捷。近几年除还兼任县作协主席外,申请了改非,为即将退休作准备,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专注传统文化,赏石文化发展

为奇石装底座,享受玩石赏石全过程

添置加工工具,准备自己做底座,自己打理包装石头。已买回樟木3方,部分加工机械和木工工具,准备练手练眼,提高赏玩的创新能力。享受玩石赏石的全过程,全流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为降低玩石底座成本,不得已而为之。若将所有奇石都做上底座,还得花费十几万元,玩的真心疼。

玩石有情怀,一个石头就是一个故事

玩石有情怀,常寄情予石,借石生景,以石舒怀。许多石头都是自己从山上扛下来的,从水里捞上来的,一个石头就是一个故事,一讲起来就是半天。有时因爱生情,爱的太深,讲的深的你听不懂的时候,石友只好以笑附和。他心中装着祖国,石中有中华,有家乡田园,有乡愁故事,有古街小巷,有猫狗人物。一组《中国》《八一军魂》《五星红旗》《牛郎织女》《十二生肖》《航空母舰》《武当太极》等奇石都是他心爱之宝。

书是他的魂,石是他的灵,也是他的人生寄托。他常说学石闭嘴,“石能不言最可人”,哑石无声胜有声。我伴石一生,石陪我一瞬。待我老去,传石子孙,不爱且放生,回归自然释我心"。这就是他玩石的心境。

(作者陈尊祥,系湖北省郧西县七夕民俗学者、县老促会会长、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

#媒体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