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特展:揭秘“小众”馆藏印章(上)

发表时间: 2022-04-29 16:03

正在展期内的“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共展出195件/组文物,包括青铜、陶瓷、书法、绘画、印章、雕塑、钱币、玉器、甲骨、漆器、家具、竹木牙角器、手稿、织绣等,几乎涵盖上海博物馆藏品的所有门类。其中一些门类,可能并不像青铜、陶瓷、书画这样的收藏大类为人熟知,但也有它们独特的文物价值和艺术魅力。继甲骨(点击回顾)、砚与纸(点击回顾)之后,本系列继续与您共赏“盛世芳华”展品,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中国传统文人喜欢的文物——印章(上篇)。

1 第一个永久性的中国印章艺术陈列

在上海博物馆三楼有一间“小而美”的展厅,它静静地位于历代书法馆和历代绘画馆侧畔,与二者共同构筑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书画印”传统。“历代印章馆”于1997年正式向公众开放,是国内外第一个永久性的中国印章艺术陈列。

上海博物馆馆藏印章文物15000余件,其中以历代玺印和明清篆刻为收藏特色。馆藏印章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为收藏家捐赠;二为征集购藏。

上海博物馆历代印章馆

自建馆以来,上海博物馆先后获得合肥龚氏瞻麓斋、吴县吴氏十六金符斋、淮县郭氏申堂,番禺商氏契斋等收藏家所藏古玺印以及建德周氏所藏封泥的整体的捐赠或转让。原浙西四家所藏名家篆刻,曾合辑为《丁丑劫余印存》,其中大部分在80年代由无锡华笃安先生遗孀毛明芬女士遵遗嘱捐赠上海博物馆。汇合江南诸多收藏大家累世集聚的藏品,形成了馆藏印章文物的丰厚基础。

此外,上海博物馆历年来注重从国内外文物市场中征集重要的印章文物,因而构成具有代表性、系统性和经典性,充分反映中国三千年印章发展演化史的藏品体系。

2 一部中国印章演化简史

上海博物馆馆藏印章体系分为古玺印和文人篆刻两大类,时代序列完整,官私印类别齐全,而且多传世精品、名品,从中可反映出印章演化史的总线索。

中国印章起源于商代。殷墟考古发现的商代铜玺,证实了印章已经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官私印的社会应用极为普遍,作为官吏或官署职权凭信的官印形成了制度,规范化私印的形制也逐步确立和稳定起来,制作工艺达到成熟阶段。

早期印章的功能多样,有在陶器和其他材质的器物上留下印记,表明生产者或所有者,采用抑印或烙、錾等方法。更多的是抑印于封泥,除了标志行为人以外,主要是为了在竹、木简牍文书或其他物器的传送过程中防止他者非法开启。本次特展展品“齐都水印”封泥、“东安平丞”封泥、“齐走士丞”封泥均为西汉抑印封物留下的遗存。

“东安平丞”封泥

西汉 前206-8年

纵3.0厘米,横2.8厘米,厚1.0厘米

陈器成1960年捐赠

“齐走士丞”封泥

西汉 前206-8年

纵3.0厘米,横2.9厘米,厚0.9厘米

陈器成1960年捐赠

“齐都水印”封泥

西汉 前206-8年

纵6.02厘米,横5.8厘米,高2.5厘米

孙鼎1979年捐赠

秦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官印制度与之相配合,由中央统一颁铸,授官授印,等级分明,结束了战国时期印制、印风多元的局面,官印规范稳定下来。秦官私印施以田字界格,如上一期捐赠展“高山景行”中的展品“忠仁思士”铜印。

“忠仁思士”铜印

秦 前221-前207年

长1.95厘米 宽1.97厘米 高1.0厘米

潘达于1979年捐赠

此件“忠仁思士”铜印呈现秦汉印系的基本形态特征:印文以小篆为基本结构,形体趋于方正,逐渐形成专用书体,即“摹印篆”或称“缪篆”。

汉代社会长期稳定,印章用途进一步扩大,制作工艺水平与审美观念获得提升,进入中国印章发展的鼎盛时期。严谨、端庄、雄健、典型的文字风格成为汉印艺术的基本特色。官印和私印又各具不同的风格。私印类别多样,制作精巧。玉印、鸟虫书印、肖形印呈现独特的审美趣味,对后世的篆刻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庄成”玉印

西汉 前206-8年

纵2.32厘米,横2.4厘米,高1.8厘米

顾恺时1973年捐赠

“庄成”玉印是汉代鸟虫篆印。鸟虫书是流行于汉代的富有装饰性的文字,以轮廓化的鱼、鸟、虫等动物形象为笔画。此印结体布局巧妙穿插,繁而不乱,抽象化的飞鸟、游鱼形态活泼。

从隋代开始,官印的体制确立了新的规范和形态。这一转变的核心是行政系统以官署公印替代此前的官职印,官员的任命凭证以及等级标志不再附着于官印,形成了与秦汉印章迥然不同的形制、印文、形态和管理制度。唐承隋制,其后中国社会官印基本延续这一体制。

辽、西夏、金、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各自创制了不同于汉字的民族文字。契丹文、西夏文和八思巴文都曾经使用于官印,但印章的形制仍以唐宋为模式。本次特展中的西夏首领铜印即为西夏字官印,而其在形态上则反映出中原印章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首领铜印

西夏仁孝天盛十一年 1159年

唐宋元时期,除了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印信以外,开始出现与书画图籍收藏、书画创作、书画往来相关的专用印章,体现出文化属性和文人精神生活的特征。文人篆书书法的重振,提升了宋元私印的艺术品格,复古的印风也开始出现。以秦篆为本源的圆转遒美的朱文私印,开拓了后世篆刻艺术的新形式。

“御府图书”牙章

南宋 1127-1279年

径4.15厘米,高4.2厘米

方去疾1993年捐赠

御府,秦置,并为后世沿置。掌天子珍物。这件“御府图书”牙章是南宋御府图书的专用印章。图书专用印在唐代已有存在。1984年河南偃师出土了一件唐代“渤海图书”铜印。在唐张彥远《历代名画记》亦有图书印的记载。因连年战争引发的铜荒,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发布了禁止用铜私铸印章的诏令,牙、瓷、木纷纷成为替补印材。其中象牙以坚实细密、润莹如玉的特性深受青睐,在官印亦有采用。这件南宋“御府图书”牙章是目前可见较早的一件牙质用印,犹为珍贵。

明清玺印和文人篆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明清官印在制度的规范下继续演化,而民间私印则受到复古艺术思潮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软石印材的使用逐渐扩大,推动了文人篆刻的风气。文人篆刻的文字题材更为丰富,直接体现创作者的艺术追求与技法个性,与作为社会凭信的印章逐渐分离,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这是中国印章文化的一个特有现象。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介绍“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邀请大家共赏“印章(下篇)——明清文人篆刻藏品”。

本文主要摘编自:孙慰祖 《中国历代玺印篆刻》(上海博物馆编:《琳琅——上海博物馆藏珍品导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 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 •

顾婧丨编辑

学术支持丨孔品屏

石维尘丨初审

汤世芬丨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