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谈心,清思益身,修身养性

发表时间: 2023-12-27 00:24

品茗论道,清心益思,怡情修身。初学喝茶,无论红茶绿茶还是咖啡都可,听说红茶有养颜之功效偏爱,而离品字相差十万八千里。喝茶重的是氛围,是情调是心情,对看戏一旦有了兴致,进了角色细品滋味,好像戏中某个角色就是真实的我自己。难道不是吗?现实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客串了生旦净末丑的不同角色,演绎着浓墨重彩,或淡淡如茶水的人生。相传有一天神农采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休息。一阵风吹过,神农闻到了一股清鲜香气。清香从何而来,他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绿油油的叶子落下,他有一点好奇,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

品茗论道,清心益思,怡情修身,神农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好了,头晕目眩也减轻了。他好生奇怪,于是拾几片叶子在手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此,他就采了些芽叶,花果带回栽种。从此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此为一说,另一说则是:神农给人治病,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采回后再对草药熬煎试服,亲身体会,鉴别各种草药的性能。

有一天,神农采了一大包草药,把他们按已知的品性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锅,放入溪水,生水泡煮。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锅中,当即一股清香从锅中飘起,他走近细看,只见因这叶子落水,水中汤色已渐成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得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神农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发现附近树上没有这种树叶,于是发愿一定要找到这种树。

品茗论道,清心益思,怡情修身,神农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最后神农终于在山坳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子一模一样,熬煮之,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将其命名为茶。陆羽二十一岁时决心写《茶经》,为此开始了对茶的游历考察。他一路风尘,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处,即与当地人讨论茶事,将各种茶叶制成各种标本,将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三十二个州,陆羽最后隐居苕溪,开始对茶的研究著述,历时五年写成《茶经》初稿。以后五年又增补修订,这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四十七岁,前后总共历时二十六年,才最终完成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经》。

陆羽声名远扬,朝廷有意留他在京为官,但他陈辞不就,仍周游各地,推广茶艺,影响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药用,仅少数地区以茶做饮料。自陆羽后,茶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饮料,茶盛于唐,饮茶之风普及于大江南北,饮茶品茗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被后人称为中国的茶圣。品茶可清心益思,可怡情修身,若得三二知己,于幽篁间明月下,一起手谈论道,吟咏鉴赏,亦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也,那时旁有丝竹清风,手有清茗一盅,眼中山岚之色,心中清泠之音,全聚集在这杯小小的茶杯里。

可茶喝到这份上,已经失了三分禅意,只因太刻意,禅要的不是这境界,这是一条叫轮回的老巷,多少人,在这里寻找散落的过往,其实故事早已改写了当初的模样,可流年为什么还要这样叫人神伤,一定有些什么,被我不小心遗忘。否则转角处的灯火,不会那样的荒凉,否则昨天留下的,不会只是淡淡迷惘,如果支付了一生的时光,那么是否就可以拥有,我想要的地久天长。

品茗论道,清心益思,怡情修身。那么在无月之夜,让我独自拈一缕夜色沏茶,一杯香茗在手,杯中的茶叶在水的冲泡下缓缓舒展,在那很轻微的声音里,可聆听四季花开花落的动静,可忽略江湖潮涨潮消的澎湃,渐渐氤氲雾气间,仿佛一片空无,又含无尽乾坤。只要心有闲情,万物皆可品的,品风品雨,品月品花,品万籁俱寂的空灵,何必刻意要局限于某一处饮茶或某一时品茶,又何必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种茶叶或某一处的茶叶,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品夜色动静由心,没有好茶的时候,倒一杯白开水,慢慢地饮冷暖自知,不正是喝茶的最高境界,这临水而筑的黛瓦白墙,从何时开始,成了研茶人梦里回不去的原乡。(王仕彬)